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保市场主体有关情况工作报告

近年来,西安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诚信最优的“三化五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敬商之心、行改革之道、开便捷之门,全市上下凝聚保市场主体就是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的共识,多角度、多层面持续发力,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9月25日,全市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231.12万花户,同比增长13.23%;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3239户;9月份, 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扭转同比下降趋势,分别增长28.60%、23.53%、9.72%和36.67%。

一、优化服务增强发展动力,促进市场主体稳落地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开办更高效、退出市场更便利、市场竞争更公平,市场主体在精心培育中不断壮大。

一是创优服务平台。全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国率先启用“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打造“市场主体网上登记平台”,市场主体准入通道更加通畅。年初,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强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等不见面审批模式,不断优化企业开办 “一网通办”系统、“便民办税一线通”“云税通”可视化办理和“企业注销便利化一网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场主体从进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网上办理注册登记事项100%,做到了企业开办 “零见面”“零费用”。

二是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开展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在巩固第一批106项涉企“证照分离”改革的基础上,梳理533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研究制定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措施,加快推行“照后减证”步伐。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累计惠及企业13387户,办理事项34098件,其中直接取消审批2248件、审批改备案805件、告知承诺10871件、优化审批服务20174件。

三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敬商之心、行改革之道、开便捷之门,构筑群众、企业办事“无障碍通道”,将食品经营、药品零售经营、计量标准器具及媒体广告等4类20个市级部门审批事权下放到区县。加快打造市场监管系统“15分钟便民服务圈”,简化办事材料、办事程序70个,将270余件纸质资料报送改为电子资料,优化覆盖率超过60%。

四是创新服务标准。以提升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便利化为着力点,在全市推广企业开办“一网服务、一窗通办、一次收集、一日办结”标准化服务规范,推进服务环境、业务环节、申请材料、流程结果 “四个标准化”建设,完善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成服务”的智慧模式,推出“4+N”涉企多部门业务拓展和“企业开办大礼包”服务,打造了企业开办1天办结的“西安速度”。按照区域间“标准统一、异地受理、协作联动”的政务服务模式,在高新区分别与曲江新区、航天基地推出了涵盖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登记注册、纳税服务、公证服务、公积金等内容在内的首批95项“两区通办”业务,累计办理“两区通办”事项600余件。

二、全面提升要素资源供给,助力市场主体渡难关

疫情发生后,广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受到冲击,市区各级职能部门积极出台各项惠企政策和扶持措施,助力市场主体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难题,为企业提供复苏回暖的持久动力。

一是推动助企发展政策落地。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六部委《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制定《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西安市服务企业加强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建立了全市复工复产协调工作机制。相关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开发区)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对各部门政策落实情况实施月调度制度,通过采取优化政务服务、缓缴社保费用、稳岗扶持补贴、加大信贷支持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恢复生产。

二是创新纾困解难扶持措施。落实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西安市服务新经济发展22条、落实十项重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29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7大类43条等一揽子服务措施,向全市166多万个体工商户发出《同舟共济 携手前行 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拼搏的倡议书》,在全市231万市场主体中开展《全市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网络调查》,推行前移服务、上门服务、容缺服务、问需服务、定制服务,完善亲商助企“一企一策”、动态跟踪和“体验式”走访,让企业享受“主场待遇”,大力破除影响企业活力发挥的各类阻碍。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免费印章刻制、免费寄递、照证票自助打印服务,并一次性发放含营业执照、一套五枚铜质公章、税务发票等办理结果的“企业开办大礼包”。仅2020年上半年,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约16.13万枚,为企业节省开支1658万余元。

三是严格落实惠企利民政策。严格落实中央和我省有关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要求,停征物种设备检验费、污水处理费、占道经营费和垃圾清运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补领流动人口居住证工本费,车辆出入证件工本费和部分培训费;降低医疗器材产品注册费、药品注册费、城市道路挖掘费收费标准。疫情期间我市对承租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用房且不裁员、少裁员的非国企市场主体免收3个月房租,减免8486户非国企房租27450.94万元。全市按照降低企业成本要求,为企业节约3.2亿元用电成本和8200余万元用气成本;推行“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省时,省力,省钱”的“三零三省”服务为电力用户节约1.4亿元。指导无法履约的外贸企业开展贸易救济,申请“不可抗力证明”,减少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

四是积极推动财税政策调控。严格执行国家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84.13亿元,为8653户企业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7.32亿元;为保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发放蔬菜运输车辆补贴资金6386.1万元,保护了流通渠道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向国家、省上申报资金43.6亿元,兑现市级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以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等形式主动帮扶企业资金2.31亿元;累计减免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3.17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费11.83亿元,受益市场主体10.8万户。

五是有效助力企业融资纾困。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对28家担保机构拨付业务补贴、保费补贴、增量业务奖励、绩效评价奖励等一揽子奖补扶持资金5452.26万元,撬动小微企业新增融资担保贷款47.28亿元,促进担保机构保费标准降至1.5%以下。积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为596家次科技企业贷款25.16亿元,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1.26亿元。开展线上、线下融资对接会服务企业20583家次,为2420家企业解决融资150.12亿元。组织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活动5场,签署贷款协议36.08亿元,提供科技金融专属信贷额度120亿元。协调地方法人银行按照总规模50亿元额度,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存量客户开展续贷业务,为82766户信贷企业优惠利息4.6亿元,办理企业续贷业务3.65亿元。

三、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品质,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

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标尺,强化部门协同、政策衔接、相关制度措施配套跟进,持续“管”出公平和质量,提高促进发展“含金量”,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是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建成运行“西安市场监管智慧监管平台”,形成了数据互通、评估精准、全程留痕、责任可溯的综合化、智能化、精准化监管机制,有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和风险分级管理。协调全市30个部门,建立全市“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启动全市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减少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是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进一步规定了各部门实施行政指导、提示、建议、约谈以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具体情形,对因受疫情影响尚未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不予纳入清理吊销企业名单。指导和提示市场主体及时年报公示,推迟个体工商户年报时限,有效避免了经营主体因未按期年报造成信用风险。同时,简化信用修复程序,确保市场主体资格合法,实现有序经营。今年以来,共为600多家涉及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了712批次的信用修复。

三是强化公平竞争执法。坚持政策审查和行政执法“双管控”。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内部审查机制和存档制度,实现全程留痕和可追溯管理。共清理涉及市场主体政策措施文件5817份,修改、废止68份。通过研究会商、深入摸排、主动出击,大力开展减税降费检查工作,严查转供电主体乱加价、乱收费行为。开展为期四个月转供电环节加价重点治理,严查疫情期间转供电主体乱加价、乱收费行为,清退终端用户电费3900余万元,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4月份,我们建成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信用服务系统”,成立了西北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发运营了“西安知信通”微信版,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一线通、一键查”。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协调市中院、市公安局、市版权局、关中海关等单位,构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联合保护机制。在全市设立首批50个维权工作站,建成立体联动、快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机制,实现线上线下保护平台“双突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37180件,授权专利18795件,有效发明专利4469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4.673件。

四、存在的主要弱项和不足

(一)高质量市场主体占比较少。2019年全市企业数55.11万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73家,总体数量不多(副省级城市第八,为首位深圳市的21.6%);企业规模相对不大(营业收入过4亿元的占5.7%,1-4亿的占8.5%,1千万-1亿的占39.2%,千万以下占46.6%);产业分布不够均衡(电子信息产业占比高,达到46.3%,先进制造与自动化15.5%,其他重点行业如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占比仅3.8%)。

(二)租金减免政策惠及面较小。我市《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88.5%是在实体店铺经营,40.98承租私有产权营业用房,租金占利润总额50%以上的33.11%。国有资产类营业用房的企业基本享受到租金减免政策,城市综合体内的市场主体租金得到了部分减免,大量承租非国有营业用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法享受减免房屋租金。

(三)高耗能企业无法享受电价优惠政策红利。电价优惠政策无需企业申请,直接由电力部门在电费结算时减免,程序简单便利,但电费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重大的高耗能企业不在电价优惠范围之内。

(四)市场主体期盼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我市《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65.66%参与调查市场主体认为主要困难是硬性费用(租金、水电等)支出压力大,38.05%认为用工成本增大,74.92%希望进一步减免房租、物业、社保等费用;29.07%希望提供无息小额贷款、增加财政补贴力度;20.5%个体工商户希望免除场地费、开放露天公共场所临时经营。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国内疫情虽然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蔓延势头尚未遏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未来发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西安市《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调查》58.58%参与调查市场主体选择克服困难、继续从事经营活动,说明广大市场主体对我市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活下去,稳健发展站起来,稳住经济基本盘,为经济复苏回暖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抓好“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继续实行收费项目清单式管理。推进“互联网+监管”,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实现跨部门联合监管全覆盖和联合抽查常态化。要继续完善各领域监管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竞争力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各类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力量。鼓励传统工业企业积极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带动相关领域聚集创新资源。

二是依托重点项目带动,助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向大项目聚焦,抓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借力605.4亿元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围绕“双循环”,抓住十四运24个场馆、西安全运村等项目建设带动综合配套建设发展机遇,拉动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后劲,在产业、民生、环保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西安发展,带动和活跃发展全局。

三是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坚持问诊于企、问计于企,听取意见、了解诉求,纾危解困,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涉企政策集成,汇集发布、指导对接各类政府优惠政策、帮扶发展措施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通过削减制度交易成本,既要关注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扶持计划,也要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育库”。

四是树牢“四最”服务理念,打造市场主体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从市场主体涉及的企业登记、经营许可办理等领域入手,加快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标准化建设,落地落细“跨省通办” 和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惠企政策的落地实施,为服务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扶持和坚实支撑,解决市场主体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政策更接地气、城市更有温度、市场主体更有活力,朝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迈进,推动市场主体在健康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