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2023年市场监管工作总结的报告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总局、省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聚焦全省“三个年”活动、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坚持以“转作风、树形象、强监管、严执法、争一流”为工作主题,持续深化优化“1556”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提水平、上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荣获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形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和保护区示范的“双示范”格局;获批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9位、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获评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工作考核A级城市。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云调解”、标准化支撑民营经济发展、“六化”建设等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全国、全省推广交流。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党建引领持续加强,高质量发展合力不断凝聚。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全员开展“五访五问五促进”走访式、“四不两直”暗访式、“三进五同七个一”蹲点式、“带着问题”督导式的“四式调研”,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走深走实。优化上下交流、人才储备、常态学习、平时考核“四项机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获评市级机关“五星级党支部”6个、“四强党支部”1个。

(二)准入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稳步增长。深化落实“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电子印章系统”,率先推行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推动企业开办与食品经营、药品零售等12个涉企许可事项“证照联办”。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7.52万户、同比增长31.33%,在副省级城市中新登记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第二位。在册总量达317万户、占全省的54.56%。

(三)要素资源高效整合,质量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制定西安市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3个实施方案。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梯度培育、质量强链、“标准化+”等行动。陕汽、斯瑞新材料、中航富士达、中航西飞4家企业入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隆基绿能”等14家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入选全国、全省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国家级“红豆杉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西电捷通”制定的“实体鉴别”国际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四)示范引领多点发力,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三项改革”经验,持续开展“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对接活动”,连续两年举办“西安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不断完善保护责任、政策法规、资金保障、要素支撑、社会共治“五大体系”,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入校对接”“入园惠企”等活动。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71件,同比增长26.1%。荣获第24届中国专利奖19项,可视可觉公司荣获第二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成立西北首家“陕西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西安中心”。立案查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365件,同比增长97.2%。

(五)改革创新不断深化,高效能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完善“双向推送”机制,深化“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发布我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三项清单(2023版)”。推行“消费投诉快速反应机制”“重点景区驻点监管”“12315热线7×24小时人工接听流转分办”和旅游景区、商业街区餐饮场所“图片+价格+计量”明码标示制度,全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扎实开展“铁拳”执法行动,查办行政案件4896件,同比增长12.14%。

(六)风险管控有力有效,民生安全底线更加稳固。全面铺开、稳步推进落实食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排查化解“三品一特”风险隐患5.9万多个。累计抽检食品、药械化、产商品等消费品6.72万批次,合格率在95%以上。大型农批市场“凌晨抽检、清晨公示”做法,被省主题教育指导组作为全省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任务202次。全年未发生“三品一特”安全事件。

(七)“六化”建设纵深推进,基层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发布实施行政处罚《程序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全力推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公平公正、阳光规范;市场监管网格化管理方式有效破解了基层监管责任不清、边界不明、力量不足的问题;“一周一法、一月一考、一季一交流”的全员学法活动收到明显成效;全市207个市场监管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52%,获评全国首批“五星市场监管所”4个。全市市场监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短板

(一)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存在短板。网络交易虚拟性强,准入门槛低,一些经营者不以实名登记,并伪造营业执照、授权书等图片蒙蔽消费者,其经营资格难以确认。一些无良商家通过误导性的文字说明和经过技术处理的图片介绍商品,出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广大消费者难以区分优劣真假,以至于上当受骗,相关类型的消费投诉逐年增加。

(二)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合力不够。我市“大质量”工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部门、市区(县)、政企间联动还不够紧密,不够经常。部分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限制,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市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品牌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品牌宣传推广和培育扶持力度不大,对品牌内涵挖掘不够深,在全国叫得响、影响大的品牌不多。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工作要求,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围绕市委实现“八个方面新突破”总体部署,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加强重点产业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促进效能,着力破除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措施和隐形壁垒,着力防范化解市场监管领域风险,着力理顺职责体系、重塑业务流程、改进业务管理、规范行政行为、提升监管效能。持续优化以“转作风、树形象、强监管、严执法、争一流”为主题的“1556”工作思路,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见实效、成优势。

(一)坚持对标一流优环境,着力促进经营主体量质齐升。出台扶持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民营企业梯次培育、“个转企”等举措,常态化开展进园入企送政策、送温暖、送信心“三送服务”。推进市场准入和退出规范化便利化,落实“非禁即入”要求,深化注销改革,促进经营主体新陈代谢、结构优化。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行动,在更宽领域推行“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动态更新市场监管柔性执法“三张清单”,为各类经营主体健康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二)坚持共建共治促提升,着力强化重点产业质量支撑。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质量倍增、重点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供给扩容提质、质量品牌培育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等“八大工程”,出台标准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深化实施“标准化+”行动,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抢占国际国内标准制高点,促进标准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示范引领抓创新,着力释放知识产权创新潜能。以“局省会商共建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审查协作(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重大任务落地。出台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运营”“专利导航”等项目,建设西安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专利、商标等领域联合执法,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规范化市场”建设。办好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

(四)坚持创新方式提效能,着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任务,创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进线上线下监管执法联动衔接,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虚假宣传、侵权假冒等破坏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优化消费维权快速反应、重点景区驻点监管、12315热线7×24小时人工接听流转分办机制,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关切。

(五)坚持人民至上守底线,着力防范化解“三品一特”安全风险。巩固拓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支持重点区县培育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健全督导考核、动态评级等机制,深化落实食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责任”。综合运用企业自查、包保督查、网格巡查、检验检测、执法检查等方式,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守住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策划推出一批微动漫、微视频等科普宣传精品,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六)坚持“六化”建设打基础,着力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坚定不移推进市场监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化”建设,推动全员学法、标准化执法、网格化智慧化监管等各项配套措施在一线落实、末端见效。持续开展“转作风、刹歪风、优行风”行动,大力推行精细服务,从严规范行政行为,严肃整治散乱差和慢虚粗问题。深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重组内设机构,优化职能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